Scrum Gathering 2014 组织者见闻

今年有幸受到路宁等社区朋友的举荐,以及炫姐姐的邀请,加入到麦兜团队,担任话题内容的总体制作人,负责第二天整天以及第三天上午的内容。
虽然在社区做了几年的活动,但在大会担任制作人,而且是负责所有的话题track,还是第一次。足见大家对我的信任。

过往的评委和组织者,特别是去年,由于话题多,评委也多,决策和效率上面就出现了一些不愉快。而且对于商业味道和决策透明性也有一些微词。
我是敏捷实践者,支持透明的运作方式;同时我也是个实用主义者,相信没有绝对的透明。在一个复杂网络中,所谓透明,是指将信息开放给需要知道的人,一方面是考虑信息传播的效率,另一方面也不要带给大家信息的爆炸。想象一下,对于没有参与决策和投入的人,过度透明反而是种浪费,不精益、不敏捷。

大会是社区的大会,社区要包容不同的声音,也要兼顾各方的诉求。作为话题整体制作人,平衡的艺术是很难掌握的。因为这是一个复杂系统,赞助商与草根、传统行业与互联网、技术实践与组织结构、团队建设与产品设计等等维度,每一个维度都不是单独存在的,而是交织在一起。俗话说“按下葫芦浮起瓢”,在信息每天都不停更新的情况下,只有不断地尝试和调整,才能在有限时间内端出一桌盛宴。

大会是社区的大会,社区不以盈利为目的,但是需要收支平衡。作为一个大会,本质上是一个商业项目,收入目标应该是大目标,没有饭吃还谈什么理想?制作人要做的应该是有意地控制演讲中商业宣传,让听众感到舒服、有收获的前提下,适当照顾赞助商的利益。此外,作为公开的大会,在话题选择上也得考虑受众。会后有人问,为啥今年ScrumGathering大会技术类话题这么少。其实也是有意为之,好几位朋友的技术类话题都忍痛拒掉,因为我们了解参会听众的背景和兴趣所在,知道他们想听什么,满足客户才是第一位。我知道社区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,但是一定不能脱离大方向。

和讲师的打磨过程中,我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两点原则。第一,过往很多大会由于时间关系,仅仅与讲师通过ppt和邮件沟通,很少电话交流。但是,只有面对面的沟通才是最有效的,敏捷大会的组织工作,一定要践行敏捷价值观。于是我从一开始坚持与每个讲师逐一电话沟通方向和内容,每个讲师至少经历了两轮电话沟通。第二,关于制作方向,我认为,敏捷在国内讲了很多年,做了很多年,关于团队和技术实践已经很多了。但是如果要更大地发挥敏捷的力量,要跳出在研发团队中进行转型的想法,把敏捷思想扩展到产品研发和组织文化中去,甚至是每个人的生活。这个基调从一开始也和每个讲师都讲明了,有了统一的基调,整场大会的演讲才更会像一个整体,而不是大杂烩。

从3月份不足10个候选话题,到4月份报名的有30来个话题,虽然将原计划的1个track加到了2个,最终还是忍痛又拒掉了一半。
第二轮沟通是与评委路宁、Bob、Joseph、吕毅分别与讲师沟通的,他们每人负责几个话题,而我则是全部参与。那段时间真是昏天黑地,每天晚上不论是哪个城市,整晚全部在skype上,和讲师沟通完再和评委讨论。

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个人能掌握完整的信息,可以快速地做出合理和果断的决策。而吕毅也指出这样的弊端,那就是不大容易Scaling,如果话题数量再多,的确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更好的工作方式。

无论如何,在会后的回顾中,大家还是认可这种最小组织、快速决策的形式。这也正是敏捷中不断提倡的“小而美”团队的一次实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