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怎样成为敏捷教练的?

本系列文章分为三部分:

  1. 敏捷教练和ScrumMaster的职业现在有多吃香?
  2. 我是怎样成为敏捷教练的?
  3. 申请导师级Certified Team Coach认证的攻略秘籍

初识敏捷

2007年我加入诺基亚西门子通信,正好赶上3G Platform产品线全面推广敏捷,那个时候在全球真正敢于大规模推广敏捷的大型公司并没有几个。2008年时我获得了CSM认证。在诺西那几年我陆续担任过高级软件工程师、资源线经理、质量经理、项目经理、ScrumMaster、敏捷教练等职位,也和很多敏捷方面的专家共事过,不夸张地说,诺西真的可谓中国敏捷的黄埔军校。至于我个人,在管理方面,学会了更多授权、精益思想和系统思考。在技术和工程实践方面,全面地接受了XP中持续集成的理念,将自动化测试和重构融入到了日常工作中,认识到技术敏捷性的重要。后来的LeSS框架基本上就是诺西那几年在组织级大规模推广Scrum的经验教训的总结。

2011年我加入渣打银行的全球渠道创新团队,负责全新的移动银行项目,身兼ScrumMaster、前端架构师、项目经理等角色,辅导跨国三地团队协作、跨地域去Scaling敏捷,和大家一起运用持续集成、自动化测试、主干开发、单元测试等工程实践,引入大量基于nodejs的Html5前端工具。同时,除了Scrum,我也开始引入精益看板(Kanban),并尝试和Scrum结合。也正是这段时间,我开始慢慢投入到社区活动的分享和组织中,结识了更多敏捷伙伴。同时我也开始了更广泛的书籍阅读,并将自己的经验总结在个人博客(www.JackyShen.com)上。知识只有通过不断地总结和分享,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。

那6年中,最初对敏捷也是一知半解,期间也有很多困惑。尽管如此,保持不断学习和改进的心态是最重要的,一直坚持在实际开发和管理中摸索敏捷之路。今天回头看看,那段时间的磨练带给自己非常多的成就和收获,帮助自己形成了完整的敏捷价值观和实践体系。

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个体会,那就是除了敏捷的知识、工具、框架、做法等硬知识,我需要能影响别人,让对方情绪上不再抗拒变革。这样促使我深入研究引导和教练技术等软技能,并且受用无穷。

义无反顾

2013年我获得了CSP认证。同年,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,成为一名外部敏捷教练,用自己在敏捷方面的所学所得去帮助更多的人,陆续为思科、平安保险、招商银行、中国移动等著名企业提供服务。同时也成功在SA注册成为CSD认证课程讲师,在北京、上海、台北传播敏捷匠艺和工程实践。

专职成为敏捷教练这几年,向大大小小数十家企业提供过相关的培训和现场教练服务,有的偏向团队协作,有的偏向组织转型,有的偏向工程技术实践,也极大地开阔了自己的眼界。同时还开设了很多场CSM/CSD软件匠艺认证公开课,以及参与各种活动和会议进行分享和切磋。

在国内著名CST–李国彪的支持下,我有幸多次与他进行Co-train,一起开发新的课程和演讲,乃至在商业开发方面得到锻炼。他的诸多宝贵反馈和建议对我的成长起到了加速和催化的作用。同时我也在与吴穹博士共同提供咨询的时候学到了很多,特别是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保持平衡,更好地让自己与客户能够共同成长。

辞职之前有过很多顾虑和忐忑,但是人生总要面对未知,“Don’t Fear The Unknown”, Take Risk会更精彩。这些年通过不断迭代的方式来提升,是自己进步最快最大的一段时光。至此,我完成了传统开发者->敏捷开发者->敏捷管理者->专职教练的转变过程。

小有所成

2016年春节前夕,我通过了Scrum Alliance的Cerfitied Team Coach (CTC)认证,这是最新推出的最高级导师级认证,目前全球一共只有3位通过,国内只有1位。

从这次申请使我更加明确了SA对Agile Coaching的理解,那一定是通过培训咨询+教练引导的混合技能来帮助企业提高绩效,这与我自己一直以来在实践中的体会非常接近。填写CTC申请的时候,我不仅描述了在客户团队的工作和成绩,同时也总结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,这才是这些年来最大的收获。作为敏捷教练,在工作和学习中都应该贯彻敏捷思维。

目前,Scrum的认证人数特别是专家级和导师级在中国的人数还很少,考虑到中国庞大的IT企业和从业者基数,推广敏捷之路依然任重道远。这次我有幸获得CTC认证,不仅仅是对我个人,也是对整个中国敏捷氛围一次莫大的鼓励。Agile Coaching涉及的引导、教练技术在中国也是在逐步发展中。

我有责任把自己的成长经验和心得回馈到社区,帮助更多人更好地认识敏捷教练这个专业,从而更快地成长,让中国敏捷社区获得国际认可。我把过去的学习所得和现场经验形成了一门CSP学分课程【深入觉察–敏捷教练进阶】,包括了敏捷教练所需的四大能力(教学、指导、引导、教练)。目前这个课程已经迭代过几轮,深入探讨敏捷背后的意识和思维,与禅修、教练、科学进行跨界,侧重软技能而非硬知识来启发敏捷教练个人成长。希望能为社区做更多贡献。

感谢

感谢李国彪、吴穹多年的支持和鼓励,感谢吕毅、史文林、黄方、王宇、候伯薇、路宁、滕振宇、麦宇安、廖靖斌、张燎原、尹哲等一直以来的分享、支持和启发,感谢所有社区伙伴们的相互扶持。

记得2014年在厦门敏友聚会时,有一个环节是每个人说说自己对敏捷的感受,我当时说“敏捷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”,当时还只是觉得自己应该以身作则来贯彻敏捷。同年上海Scrum Gathering大会上作为制作人在开场发言时,我又说了“敏捷不仅仅在产品研发,应该走入其他行业,更应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”。到了2015年,进一步觉察到敏捷、复杂系统、禅修、教练技术等之间的深层次联系。这些年不断接触原先未曾设想过的领域,从跨界学习中又回归敏捷,终于觉得自己有一点点懂了。

系列下一篇:申请导师级Certified Team Coach认证的攻略秘籍

延伸阅读